執行現況與成果
次奈米節點鐵電電晶體關鍵技術:
鐵電反鐵電材料與物理, 低功耗記憶體及其高能效運算
主持人
共同主持人
反鐵電技術與操作
反鐵電電容具有單極性操作且彼此的疲勞與漏電互相獨立特性,本團隊首創提出反向極性循環恢復(Opposite polarity cycling recovery, OPCR)於單極性交替循環操作,其中透過反向極性循環使氧空缺重新分布,使原先已疲勞的極化量與漏電可完整恢復至初始狀態,並且透過實際展示OPCR 50個週期,累積極化切換(polarization switching)至1012次,結果顯示極化量無衰退及完整恢復的特性,如圖一,此應用有機會解決現今記憶體耐用度的極限與瓶頸,將可提供未來嵌入式DRAM解決方案。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2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(IEDM 32.5)與邀稿刊登至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(T-ED)。
(a) 反向極性循環恢復(Opposite polarity cycling recovery, OPCR)操作波型。(b) 反鐵電電容使用OPCR 50個週期,累積極化切換(polarization switching)至1012次。
開發超晶格(Superlattice)成長技術及高鐵電相HZO
本團隊採用超晶格(Superlattice, SL)的鐵電氧化層沉積方式,以提高鐵電相率,並以此成長模式用於雙層鐵電結構,如圖二,增加多階記憶體之穩定度,SL相較於目前固態溶解法(solid-solution, SS),不只降低操作偏壓(VPG/ER=4V),同時具有極低的讀取錯誤率(error rate=7.5×10-16)與優異的耐用度特性(> 109次),並提供穩定的數據保持能力(>104s),此外,因SL具高鐵電相率優點,可提供鐵電層高同質性(homogenous),進一步將SL應用於三維立體電晶體結構,於尺寸微縮或立體結構上,可降低元件間的差異性(D2D variation)。以上研究結果已發表於2022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(IEDM 36.6)。
(a) 使用SL及SS成長模式之雙層鐵電結構示意圖。(b) 4階記憶體操作,SL之穩定性於讀取錯誤率大幅優於SS。
關鍵反鐵電/鐵電模型技術
- 本團隊針對反鐵電/鐵電HZO,已建構出可描述其動態極化翻轉和頻率響應模型,並發表於IEDM 2021 (15.4) 。
- 本團隊已成功發展Fatigued HZO之反鐵電/鐵電動態翻轉模型並發表於IEDM 2022 (13.4)。
- 本團隊所發展之模型可用於未來反鐵電/鐵電記憶體電路模擬與設計。